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概述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胚胎期肠管发育过程中,中肠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正常旋转运动发生障碍,使肠道位置发生变异,肠系膜的附着不全导致十二指肠受压,中肠扭转等病变。本病多发生于新生儿期,是造成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
胚胎发育
?胚胎发育第6周,肠袢生长迅速,腹腔容积相对较小,致使肠袢突入脐腔,形成生理性脐疝。肠袢在脐腔中生长的同时,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作逆时针90°旋转(从腹面观)。
?第10周,肠袢陆续从脐腔返回腹腔,头支(空肠)在先,尾支(盲结肠)在后,继续作逆时针旋转°(共逆时针旋转°)。
病理生理
胚胎十周后,中肠还入腹腔时旋转不足或呈反向旋转,则形成先天性旋转不良。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包括十二指肠系带压迫、中肠位置异常和肠旋转等一系列病变。
临床表现
肠梗阻是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儿因无肠梗阻而无症状。十二指肠梗阻可为不完全性与完全性梗阻。患儿常伴有先天性肺和心血管畸形。完全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新生儿期,是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患儿出生后3-5天即出现胆汁性呕吐。患儿多有生长落后、体重不增或下降。肠扭转导致肠系膜血管梗阻,可发生肠缺血性坏死、肠穿孔和腹膜炎。
超声表现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超声表现主要有肠梗阻与肠扭转两类。十二指肠降段、横段或空肠上段梗阻时,声像图显示胃、十二指肠积液、扩张,伴胃食管反流。肠扭转除超声显示有肠梗阻的声像表现之外,均可显示位于胰腺下方的腹腔混合性团块,伴不同程度的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可呈不同程度的位置关系异常。肠扭转的团块由肠管与肠系膜盘旋形成,声像图呈盘旋状或螺旋状中等回声,多位于上腹部,彩色多普勒显示肠系膜血管呈盘旋状。
正常肠系膜血管的位置是肠系膜上静脉位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右侧,并列向右下腹延伸。
肠旋转不良的血管走行异常表现为系膜血管交叉,肠系膜上静脉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环绕盘旋,且向右上腹延伸,使经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纵切图不显示肠系膜血管。
鉴别诊断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肠套叠:多发生于右中上腹,其长轴呈“套筒征”,无漩涡感,CDFI:可表现为肠壁血流信号增多。
肠旋转不良并肠扭转的包块位于上腹部正中,CDFI:可见动静脉血管环绕分布,呈漩涡状。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发病部位在右上腹,可见幽门与胃相连。临床表现上,呕吐为非胆汁性呕吐。
肠旋转不良并肠扭转的包块位于上腹部正中,临床表现上可出现胆汁性呕吐。
环状胰腺:胰头实质内可见变细、充盈的十二指肠。腹部无包块。
肠旋转不良并肠扭转时上腹部正中可探及包块。
治疗
若患儿出现明显肠梗阻症状时,应积极对症治疗并尽早施行手术,以解除梗阻,恢复肠道的通畅;若合并肠扭转,行术中肠管复位;若有肠坏死,行肠段切除吻合术。
检查注意事项
1.由于新生儿相对哭闹,故应先稳定患儿的情绪,使其保持安静,再进行相关检查,减少新生儿乱动和因哭闹造成的腹腔内肠管胀气等,影响检查结果。
2.探头频率应设置相对较高,利用横切面扫描,配合探头的上下移动,动态的观察旋转感,从而提高准确率。
(本文作者:钟伟,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及《小儿超声诊断学》)
---------------------------------------------------------------
点击右上角您可以进行如下操作分享此文:
1、和朋友们分享此文;
2、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3、将文章分享到腾讯微博;
4、点击“历史消息”即可查看以往发送的资讯文章;
您还可以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