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风湿性心肌炎 > 治疗医院 > 40岁以上是心衰高危人群,这些早期症状需 >
40岁以上是心衰高危人群,这些早期症状需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和相关疾病的严重阶段和终末阶段,也是目前心血管疾病导致病人死亡的第一原因。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其5年存活率与癌症相仿。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我国心衰发病人数也正在迅速攀升。
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等机构联合启动「中国心力衰竭防治工程」,并倡议将每年的11月26日定为「全国心力衰竭日」。年「全国心力衰竭日」的主题是「认识心衰,早诊早治」!
40+中老年是高危人群,早期症状需警惕据统计,40岁以上人群中,5个人中就有1个(20%)患心衰的风险。患心衰的风险随年龄增加,一般男性高于女性。心衰是导致65岁以上患者人群住院的首要原因。关于心衰的诊断,重点是「早诊」,怎么样实现早诊呢?
在「全国心力衰竭日」主题活动会议上,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表示,一般来说,可使心脏负荷过重或能造成心肌损伤的因素都会导致心衰的发生。对于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我们要积极的诊断和治疗,从而延缓发展成为心衰的进程。
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心衰症状,比如运动后呼吸困难,夜间平卧后气短咳嗽等等,体格检查有肺部啰音、双侧踝关节水肿等,我们就应该考虑病人发生了心力衰竭。这时要医院就诊,明确心衰的病因,找出心衰的诱因,尽早启动心衰的规范化治疗,这才是我们需要明确的临床任务。
心衰分ABCD四阶段,早期干预可延缓最新的心衰指南将心衰分为ABCD四个阶段,严重程度递增。A期就是有了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但是心脏的结构、功能没有改变,还没有心衰的症状。B期就是病人已经得了心梗,这个时候心脏结构发生了改变,但没有心衰的症状;C期就是病人结构已改变了,也出现了心衰的症状;D期就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给病人采取特殊的办法,如长期静脉使用血管扩张药物等,这就是心衰ABCD四个阶段。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张抒扬教授指出,如果想让患者有好的预后,重点就是要早期干预,首先积极控制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如果有肥胖的话,要减轻体重,控制好代谢综合征,防止发生结构变化的心力衰竭。
降低再住院率,心衰治疗不可「见好就收」「谈到心衰的治疗,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张抒扬教授强调,多个研究都提出,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这三个药物被称为「金三角」药物。
以ACEI为例,是公认的治疗心衰的基石和首选药物,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仍然普遍存在着使用率不足,剂量不达标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当重视这三类药的使用,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上,尽早启动它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滴定至达到目标剂量或者病人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同时要告知病人这些药物是需要终生服药的。
我们要重视整体心衰患者的管理,建立防控体系,这样才能够使患者终生获益。
实习编辑丨付超公智责任编辑丨郁杰
赞赏
西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能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