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经济仅西藏达标28省分今年下调目标

★去年经济仅西藏达标28省分今年下调目标

近日,全国31个省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相继公布,全国仅西藏"达标"。 根据证券时报梳理,2014年经济增速前三名的是西藏、重庆、贵州,经济增速分别为12、10.9、10.8;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地的经济增速全国名次垫底。其中山西、黑龙江2014年经济增速分别只有4.9、5.6。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深层次调解期。而这些新增长点并不能像过去那样在统计数字上得到充分反应。中央政府的考核体系在调解,把债务也作为考核指标,而GDP指标要弱化,这导致地方的目标指数也作出一定调解。 19省分 去年4季度回暖 虽然与2014年预期相比,全国只有西藏"达标",但在下半年稳增长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大部分省分已出现企稳回升的态势。 证券时报梳理发现,重庆、贵州、西藏、新疆、陕西、湖北、湖南、安徽、广西、广东等19个省在去年4季河北白癜风医院度出现了经济增长回暖。天津、江西、山东、四川、北京、上海、吉林等7个省去年经济增长情况与前3季度持平。 对19个省分去年4季度经济回暖,平安证券固定资产收益部总监吴宏鹏表示,去年下半年稳增长政策开始加码,一系列基建大项目的审批和上马的步伐加快,再加上降准和降息的影响,年末各省份回稳也在情理之中。 根据国家统计部门近日发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GDP总值63.6万亿元,同比增长7.4。在增速方面,24个省分高于全国平均数。其中,西藏、重庆、贵州、新疆、天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深层次调解期。这1调解的关键点就是旧的增长点逐步淡出,而新的增长点正在逐步修建出来。调解期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各种新的增长点正在不断出现,而这些新增长点并不能像过去那样在统计数字上得到充分反应。 另外,各省经济体量已远非昔比,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非常不容易。去年有19个省分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广东、江苏两省更是跨入"6万亿元俱乐部"。 产能过剩省分最受伤 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数的,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白癜风应当怎样医治北京、上海、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山西。其中,山西GDP增速仅为4.9,比2014年年初预期少4.1个百分点。 在经历上半年艰苦结构转型以后,河北、黑龙江两地经济增速出现了回升,山西依然在承受转型之痛。 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3季度,山西GDP增速分别为5.5、6.1和5.6,排名均在全国倒数3名之列。 对山西增速放缓的缘由,山西省省长李小鹏指出,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化工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工业整体疲软。特别是山西最大的支柱产业煤炭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效益锐减,影响到地区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和财政收入等效益指标。 下滑的经济数据,也让山西意想到转型的紧迫性。继2014年以后,山西连续两年将"一煤独大"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小鹏明确提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仍然突出,发展范围不大,经济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高,特别是"一煤独大"没有改变。 而去年其他经济增速垫底的省分也都喊出"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口号。河北称,今年将坚定不移调解经济结构,继续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积极培养新的增长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去年,一些以重工业、能源性、资源型、制造业为主的省分GDP着落比较利害。比如,产钢大户河北省和产煤大户内蒙古。另外,一些反腐力度比较大的区域,比如山西,也出现了GDP增速不达标的情况。缘由是这些省分在反腐进程中,挤出了很多泡沫。还有一个缘由是,中央政府的考核体系在调解,把债务也作为考核指标,而GDP要弱化,这导致地方的目标指数也作出一定调解。 28省分 今年下调增长目标 由于去年各地GDP实际增速普遍低于预期,因此,今年的地方两会,各地在提出新一年经济目标时,下调增速成为1大特点。 截至2月2日,除海南和吉林外,已有29个省分通过地方两会公布了新一年目标。和上一年的预计增速相比,28个省分下调了2015年的GDP目标增速。其中,山西、辽宁、甘肃GDP目标增速同比下滑3个百分点。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是各地对今年经济形势的普遍判断,也成为各地下调GDP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安徽今年GDP预期目标由9.5降为8.5左右,安徽省省长王学军表示,今年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8.5的预期目标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突出了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体现了稳中求进的要求。 另外,上海是唯一率先取消GDP目标的地区,取而代之的表述是"经济安稳增长,结构继续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在已公布增长目标的省分中,西藏是唯一没有下落增速的地区。今年GDP目标增速依然是12,与上一年目标增速持平。 吴宏鹏指出,当前中国需要的不再是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奇迹,而是更应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民生福祉的改进。淡化GDP增速、重视改革创新、强调改进民生,在这类更科学的政绩观导向下,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才能延续增强,人们才能更多同享经济发展和改革成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ikx.com/wazz/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