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dio新鲜事
*本推送收录文章10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本周速览
●Circulation发表了一篇长QT综合征的基因组关联分析,一篇新冠心脏超声表现,一篇TAVR术后瓣膜寿命的研究,一篇脂肪组织代谢改变的研究以及一篇单细胞测序研究心肌炎免疫改变的研究。
●EHJ为两周合刊,详见上期营养学专刊。
●JACC发表了一篇经导管主动脉瓣瓣中瓣置换的研究,一篇沙库巴曲对于HFpEF的研究,一篇心梗后合用NSAID类药物的研究,一篇新冠心肌损伤表现的研究以及一篇肥厚性心肌病突变外显率的研究。
Circulation
July28,-Volume,Issue4
01.
Transethnic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ProvidesInsightsintheGeneticArchitectureandHeritabilityofLongQTSyndrome
联合基因组关联分析为认识长QT综合征基因结构和遗传特性提供支持
长QT综合征(LQTS)是一种罕见的基因异常,在大约80%先证者中可以发现一种具有大量效应的罕见致病突变,但一部分满足临床诊断的病例仍然难以找到基因证据。这提示可能存在一些小尺度效应的常见基因突变。本研究旨在发现并定量研究常见基因突变对LQTS易感性的作用。研究纳入了欧洲和日本血统的名无亲缘关系的患者和名对照,进行了GWAS和联合Meta分析以发现易感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研究者估算了LQTS常见基因的遗传性并计算了LQTS易感性和其他心脏特点的基因关联。最后,研究者使用多基因评分检测了人群中68种已知与QT间期有关的SNP的聚合效应。
GWAS分析发现了三处与LQTS相关的位点,分别位于NOS1AP、KCNQ1和KLF12,还有一处KCNE1的错义突变位于统计学阈值附近。遗传分析提示所有LQTS易感性中大约15%的变异属于常见基因变异。而LQTS易感性与人群中QT间期表现出基因组水平的强相关性。多基因评分在LQTS患者中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值得注意的是,LQTS基因阴性患者的评分显著高于基因阳性患者。本研究发现了常见基因突变对LQTS的作用,证实了人群中QT间期的基因对照与导致LQTS易感性的基因存在重合,而多基因风险评分则提示了多种常见基因突变可能共同组成了基因阴性的LQTS的基因架构。
02.
SpectrumofCardiacManifestationsinCOVID-19:ASystematicEchocardiographicStudy
COVID-19期间心脏受累表现:一项系统性心脏超声研究
新冠期间的心脏受累表现目前尚缺少数据,本研究旨在在新冠住院患者中开展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心脏超声研究评估。研究连续纳入了位新冠住院且在入院24小时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的患者,将其超声结果与参考值进行对照。主要指标包括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瓣膜血流动力学和右室评估以及肺部超声,在病情进展的病例中进行了再次心超检查。
32%的患者在基线时心脏超声结果正常,最常见的异常是右心室扩张和功能异常(39%),其次是左室舒张异常(16%)和左室收缩异常(10%)。在肌钙蛋白升高以及临床状况更差的患者并未观察到与一般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差异,但他们右心室的功能更差。20%的患者出现病情进展,再次超声时最常见的异常是右室功能恶化(12人),其次是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恶化。在12名右心衰患者中5名出现了股深静脉血栓。研究发现,在大部分新冠感染的患者中,左心室收缩功能保持正常,但左室舒张功能和右心室功能多有损害,肌钙蛋白升高以及更差的临床分级与更差的右心室功能相关。在病情进展的患者中,再次心超检查可以发现右室功能快速恶化,伴有或不伴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约有20%的患者出现左心收缩功能异常。
03.
ImpactofTranscatheterAorticValveDurabilityonLifeExpectancyinLow-RiskPatientsWithSevereAorticStenosis
低风险重度主动脉瓣硬化狭窄患者中经导管置换主动脉瓣耐用性对预期寿命的影响
近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较手术治疗在死亡率、卒中和再住院方面具有非劣效性甚至优效性,但其长期耐用性尚不明确。研究者在一队与近期试验相似的低风险患者中,采用离散事件仿真构建TAVR不同失效时间的假设模型,以此比较TAVR瓣膜耐用性对预期寿命的影响。在基于案例的分析中,需要再次手术的瓣膜结构性恶化患者被假设接受瓣中瓣TAVR术。同时,研究者使用敏感性分析比较了TAVR瓣膜寿命在不同年轻患者中对预期寿命的影响。
本研究包括低风险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平均年龄73.4岁。基于案例的分析发现,在TAVR生物瓣寿命低于手术瓣膜30%之前,两组预期寿命的标准差低于0.10,这种情况下手术是最佳选择。在40、50和60岁患者中,当TAVR瓣膜较手术瓣膜寿命分别下降30%、40%和50%时,其预期寿命才会减少。研究发现,在近期临床试验类似的患者中,只有TAVR瓣膜寿命低于手术瓣膜寿命的30%时,才会造成预期寿命的下降,但在年轻患者中这一阈值相对更高。因此老年患者中,瓣膜耐用性不应成为选择TAVR或手术的顾虑,但在年轻患者中需要进行权衡。
04.
SuppressionofEndothelialAGO1PromotesAdiposeTissueBrowningandImprovesMetabolicDysfunction
内皮AGO1表达抑制促进脂肪组织褐变并导致代谢紊乱
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紊乱可以导致脂肪细胞中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血管稀疏。但内皮细胞在脂肪组织中的调节功能尚不明确。研究者既往报道了AGO1(一种m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在低氧诱导的血管生成中的关键作用,而本研究旨在通过AGO1介导的内皮细胞转录组学阐明其在体内的功能以及与脂肪组织和肥胖的相关性。研究者构建了内皮AGO1敲除的小鼠,使用高糖高脂饮食饲喂后分析其代谢表型。研究者使用CoIP和RNA测序分析了AGO1敲除鼠中代谢表型变化中AGO1调节的机制,利用细胞培养和小鼠模型验证了通路的功能,并利用健康人和肥胖/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细胞探索了转录相关性。
研究者发现AGO1敲除小鼠不容易发胖,表现为更低的体重、体脂率,更高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能量消耗。另外还观察到皮下和棕色脂肪组织更多的血管生成、脂肪褐变以及热量产生。机制方面,AGO1的敲除抑制了促进胰岛素抵抗的THBS1/TSP1作用,而在敲除小鼠中过表达TSP1可逆转有益的表型。在人类内皮细胞的研究中,健康对照的AGO1和THBS1表达水平更高,提示该通路具有病理意义。研究发现一种内皮细胞通过AGO1-TSP1通路参与到脂肪组织血管化、胰岛素敏感性和整体代谢状态的新通路。
05.
Single-CellRNASequencingtoDissecttheImmunologicalNetworkofAutoimmuneMyocarditis
利用单细胞RNA测序解析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免疫网络
心肌炎中的免疫网络的变化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阐明心肌炎进展到心肌病的过程中免疫网络的改变并发现导致免疫应答的相关基因。研究者使用肌球蛋白重链α肽段处理小鼠构建了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模型,使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时相CD45+细胞的基因表达,包括急性炎症、亚急性炎症、心肌病期和正常对照。随后还利用心脏移植患者的心肌组织进行验证。
研究者从个细胞中筛选了26种细胞亚型,各时相中巨噬细胞均占据主要地位(60%),同时还有了一种高表达HIF1a调节基因的巨噬细胞亚群。发病后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并释放了IL-1参与到发病过程。而T细胞在亚急性期中比例最高,急性期最多的为HIF1a调节基因表达上调的Th17细胞,亚急性期最多的为调节T细胞,心肌病期最多的是释放IL-17的γδT细胞。此外,PX可以缓解不同心肌炎时期的炎症反应。而患者中的研究显示,急性自免性心肌炎患者HIF1A表达显著高于扩张性心肌病和健康对照患者。研究展示了不同自身免疫性心肌炎不同时期的免疫细胞图谱,并确认了HIF1a对于免疫反应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针对巨噬细胞和Th17细胞,而其抑制剂可以减轻该病中炎症细胞对心肌的浸润。
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
August04,
Vol.76No.5
01.
TranscatheterValve-in-ValveAorticValveReplacementasanAlternativetoSurgicalRe-Replacement
经导管瓣中瓣技术主动脉瓣置换可作为手术的替代疗法
瓣中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和再次手术是两种针对主动脉生物瓣失效的治疗,但其疗效的临床对比目前病例数有限。本研究旨在在法国一项全国队列中比较这两种治疗的结局。研究者收集了-年法国住院-出院信息数据库中,因主动脉生物瓣失效而行瓣中瓣置换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较了其结局。
数据库中共筛选出名患者,经匹配基线数据后,每组入选了名患者。研究者发现,在30天内,瓣中瓣置换与更少的全因死亡、全因卒中、心梗和主要或致命性出血的复合终点相关。在天中位随访期中,心血管死亡、全因卒中、心梗和心衰再住院的复合终点在两组间没有差异,尽管瓣中瓣置换组因心衰再住院以及起搏器植入更为常见。研究发现,瓣中瓣置换与更好的短期预后相关,长期随访中观察到其与手术治疗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没有差异。
02.
EffectofSacubitril/ValsartanonBiomarkersofExtracellularMatrixRegulationinPatientsWithHFpEF
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中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细胞外基质生物标记物的影响
心肌纤维化可促进HFpEF发生,考虑到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作用靶点,研究者假设该药物与单用缬沙坦相比,可能改变反映细胞外基质稳态的生物标记物。本研究旨在阐明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细胞外基质稳态标记物的作用及其与首要终点(心衰住院和心血管死亡)的关联。研究者检测了基线(n=)、随访16周(n=)和48周(n=)的患者的血清标记物,包括I型和III型胶原N末端前导肽、基质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物、I型胶原C端肽段以及可溶性ST2。研究者比较了沙库巴曲/缬沙坦和单用缬沙坦的差异。
基线时5种标记物均高于文献中的参考值,16周后,沙库巴坦/缬沙坦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物下降了8%,可溶性ST2下降了4%,III型胶原N末端前导肽下降了3%,而I型胶原C端肽段增加了3%,且这一结果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以及射血分数在中位数57%上下的患者中均存在。基线以及16周时更高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物和可溶性ST2水平与更多的首要终点相关。研究发现HFpEF患者中细胞外基质的生物标记物会升高,而沙库巴曲/缬沙坦可逆转这一趋势,并具有潜在预后价值。
03.
CardiovascularandBleedingRisksAssociatedWith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AfterMyocardialInfarction
心梗后非甾体抗炎药(NSAID)使用及相关心血管和出血风险
目前尚缺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