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风湿性心肌炎 > 诊断鉴别 > 11月,最值得看的30篇菌群与肠道健康文 >
11月,最值得看的30篇菌群与肠道健康文
今天是第期日报。
Science:菌群-肠-脑轴与社会行为(综述+一图读懂)Science[IF:41.]
①肠道菌群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交流,即菌群-肠-脑轴,可影响动物的神经发育和功能,从而影响社会行为;②其机制包括激活迷走神经、产生短链脂肪酸和神经递质等菌群代谢物、影响免疫系统和嗅觉系统等;③性别和遗传等内部因素,以及饮食、药物、压力和环境等外部因素,可影响菌群组成,进而影响社会行为(社交性、气味交流、社会免疫等),社会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菌群(菌群传播等);④靶向菌群的干预方法有望治疗自闭症等社交障碍。
Microbiotaandthesocialbrain11-01,doi:10./science.aar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菌群可影响动物的社会行为。因而除了遗传因素,动物与共生菌群的共演化,可能是促进动物“社会脑”演化的另一重要因素。Science近期发表的长综述介绍了菌群-肠-脑轴中的双向互作机制,及其与社会行为在多方面的相互影响,并探讨了菌群在自闭症等疾病中的作用和相关干预疗法的前景。我们将其中的插图编译为一图读懂,希望能助你涨知识。(
mildbreeze)疾控中心:近20万人的全国肥胖地图揭示,京津冀胖子最多AnnalsofInternalMedicine[IF:19.]
①纳入人研究全国的肥胖和腹部肥胖患病率在性别和各省份中的差异;②中国成年人肥胖的患病率为14%,其中男性的患病率为14%,女性为14.1%;③腹部肥胖患病率为35.1%,男性患病率为30.7%,女性为32.4%;④京津冀的男性和女性肥胖和腹部肥胖率最高,天津男性及女性的腹部肥胖率分别为54.4%及49.4%,北京男性及女性的肥胖率分别为26.6%及24.9%;⑤海南、广西等地区肥胖和腹部肥胖率相对较低;⑥全国肥胖和腹部肥胖患病率存在性别和省份差异。
GeographicVariationinPrevalenceofAdultObesityinChina:ResultsFromthe–NationalChronicDiseaseandRiskFactorSurveillance10-29,doi:10./M19-
中国疾控中心王丽敏团队和荷兰特文特大学团队合作在AnnalsofInternal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全国范围内的超过17万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全国成年人的肥胖率及腹部肥胖率分别为14%及35.1%,并存在地区及性别差异,其中京津冀的肥胖及腹部肥胖率最高。(
szx)Nature子刊:新线索!为啥节食减的体重无法长期维持(新闻)NatureMedicine[IF:30.]
①节食减重效果显著却无法保持,节食者在两年内平均恢复一半以上的体重;②饱腹感激素分泌减少、肠道菌群的适应性和脂肪组织的变化是是体重反弹的主因,而节食后的低基础代谢率并非反弹的主因;③饱腹感激素水平在减肥期可下降近2/3,其后不控制饮食一年激素水平仍低于之前1/3以上;④热量限制导致脂肪细胞收缩产生压力刺激,触发一系列反应,从而抑制脂肪释放并优先补充收缩细胞;⑤体重反弹并不会抵消节食的所有好处,死亡风险或因此降低。
Unexpectedcluesemergeaboutwhydietsfail11-07,doi:10./s---y
作为一种温和且安全系数高的减重方式,节食(限制卡路里)减肥是肥胖届最常见的手段,然而节食减肥一段时期后的成果通常无法长久维持。现科学家提出饱腹感激素(如瘦素)在节食减肥后迅速降低,食欲会因此大增,甚至可以延续到节食期后数月。脂肪细胞在节食期的收缩导致细胞间隙产生压力刺激,从而身体补充这些收缩细胞,并可能导致减重后持续性的炎症。基因检测虽可鉴定出相应位点,但仍因人而异。最后作者提到,即使节食减重会反弹,小鼠实验证明其对减少小鼠死亡率有积极作用。(
潇洒小姐陈)NEJM:哪些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与长期体重增加相关?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IF:70.67]
①纳入来自三个队列的约12万名无慢性疾病、非肥胖的受试者,随访20年;②受试者每4年平均增重3.35磅,与体重增加密切相关的饮食为薯片、土豆、含糖饮料、未加工红肉和加工肉类,而蔬菜、全谷物、水果、坚果和酸奶与体重增长呈负相关;③体力活动与体重增加呈负相关,饮酒、吸烟、过多或过少睡眠及看电视与体重增加呈正相关;④特定饮食和生活方式与长期体重增加独立相关,这对肥胖预防策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ChangesinDietandLifestyleandLong-TermWeightGaininWomenandMen-06-23,doi:10./NEJMoa
“少吃多动”是预防肥胖的经典策略。但体重增加往往呈现一种缓慢的方式(约每年1磅),人们很难感知是哪一个因素导致了体重增加。许多干预试验研究纳入的是超重或肥胖群体,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