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看过来重视慢性心衰的疗效管理,及

本文为针对心衰患者的科普教育,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患者因为急性心衰或者慢性心衰急性发作出院的患者,不重视出院后医嘱的叮嘱复诊,以至于影响疗效甚至导致反复住院,觉得有必要科普心衰治疗的相关知识,心衰的患者即使在没有临床症状的时候,或者在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的时候,定时门诊随诊也是非常重要的,使其了解定时门诊能够帮助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并让病情持续向好或者是维持在很好疗效的阶段,解决平时存在的问题。1治疗心衰的药物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剂量?心衰的治疗药物里面有“金三角”治疗,这三个角分别是:醛固同解抗剂(螺内酯或依普利酮)、β受体阻滞剂(最常用的是美托洛和比索洛尔)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药物(也可以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沙坦类药物,或血管紧张受受体拮抗剂与脑啡肽酶抑制剂的混合物---目前只有沙库巴曲缬沙坦),特别是后两角,往往需要从小剂量开始增加,以达到最大的耐受量,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调整,并且要根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包括心跳和血压的情况,来确定是否能够耐受这些药物,能够耐受多大的剂量?而这些药物的剂量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心衰治疗的效果,关系到生活质量的改变和关系到生命的延长,所以这种治疗至关重要,而调整药物的剂量是治疗的重要内容。2体内的钠水储留是否得到充分的改善?心衰的患者由于存在着钠水储留,医学上叫做心脏的前负荷过重,充分的减少这种负荷,也就是尽量的消除钠水储留,能够尽量的减少或者消除胸腔腹膜腔等浆膜腔的积液,减少或者消除下肢的水肿,这需要在药物利尿消肿和钠水储留间存在着一个平衡,在有钠水储留的情况下,要始终保持着人的排出量要大于摄入量,最终要达到消除钠水储留。其中利尿剂的使用存在着增量或者是减量的过程,有很多患者把出院时的利尿剂剂量作为一直服用的剂量,这显然是不合适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做出抉择,这样定时复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上尤其看到一种现象,患者的水肿逐渐增加,而药物的剂量没有调整,最终导致反复再次住院治疗。3如果症状在加重,是否存在着合并感染的可能心衰的病人也会存在着肺部的淤血,容易合并肺部感染,而肺部感染又会加重心衰的症状,所以心衰的病人,在复诊中出现了症状加重或者是症状加重之后去及时复诊,能够将感染的影响消除到最低,及时的控制感染。4是否出现了洋地黄的中毒?因为洋地黄(包括地高辛和西地兰)只改善症状,不改善愈后,并且,地高辛的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容易发生洋地黄的中毒现象,所以使用洋地黄的患者,需要定时复诊,以了解洋地黄的使用是否得当。5是否出现了电解质的紊乱?在心衰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对钾、钠等电解质的影响,极其容易造成电解质的失衡,往往是导致心衰的加重甚至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最容易引起人电解质紊乱的是血钾,可以是发生高钾血症,也可以发生低钾血症,所以,医生在使用排钾利尿剂的时候,往往会补充钾,并且还会使用保钾利尿剂,同样要定时注意那个平衡,低钠血症往往造成病情的加重,并且使心衰顽固难以纠正。6排查心衰的诱因由于诱发心衰的诱因很多,比如寒冷空气的刺激,感冒,基础心脏病未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包括血压未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心肌缺血没有得到很好的纠治等,在复诊中都有可能及时发现并做出处理,避免心衰进一步加重。7是否出现了新的问题?如是否出现有新的心律失常?并且需要评估心律失常的危险性,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评估心律失常的风险性,将心律失常导致的风险降到最低。由于心衰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需要从很多细节上来发现和及时作出处理,所以心衰在症状缓解期的复诊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患者住院之后要遵循医嘱定时复查,这样才能够减少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心衰患者的生存时间,值得欣喜的是,现在的心衰患者很多已经能够使扩大的心脏缩小,彻底纠正心力衰竭,所以心衰的患者即使没有症状,也要定时门诊复查随诊治疗。武大人民陈博士

支持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ikx.com/wacs/13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