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为何反反复复

风湿性关节炎为何反反复复?

风湿性关节炎,我们谈到这个词语,大家并不陌生,笔者在临床上也经常遇到风湿性关节炎,常年以西药镇痛,可惜效果不佳,今天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通常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临床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红肿、疼痛为特征。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寒冷、潮湿等因素可诱发本病。下肢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最常受累。虽然近几十年来风湿热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非典型风湿热及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并非少见。

病因及病理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及免疫学分析,认为风湿性关节炎与人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且感染途径至关重要,咽部链球菌感染是发病的必要条件。但A组链球菌引起风湿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还注意到病毒感染与本病也有一定关系。

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水肿,滑膜下结缔组织中有黏液性变,纤维素样变及炎性细胞浸润,有时有不典型的风湿小体。活动期过后,关节内的渗出物可被吸收,一般不引起粘连,因此并不产生关节变形等后遗症。

临床表现

1.疼痛

关节疼痛是风湿性关节炎首要的症状,全身关节都有可能发生疼痛,但是以大关节受累更为常见,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典型的表现为对称性、游走性疼痛,并伴有红、肿、热的炎症表现。通常急性炎症症状持续2~4周消退,一个关节症状消退,另一个关节的症状又可出现,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的。

关节症状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常在天气转冷或下雨前出现关节痛。急性期过后不遗留关节变形,这些与类风湿关节炎不同。

2.肌肉疼痛

起病时患者可有肌肉酸痛不适、周身疲乏、食欲缺乏、烦躁等症状。

3.不规律性发热

风湿出现之前会出现不规则的发热现象,多为轻中度发热,脉搏加快,多汗,与体温不成正比。

4.皮肤黏膜症状

有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儿童多见,成人少见。

5.舞蹈症

仅见于儿童,女孩多见,患儿先有情绪不宁、烦躁、易怒等精神症状,继而出现无目的的快速动作,作皱眉、噘嘴等怪相,肢体可出现伸直和屈曲、内收和外展、旋前和旋后的无节律交替动作。疲劳及兴奋时明显,休息及镇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6.心脏症状

由于风湿热活动期以累及关节和心脏为主,因此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伴有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等。有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等症状。

治疗

1.抗风湿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尽早合理、联合用药。常用的抗风湿病药物如下:

(1)水杨酸制剂是治疗急性风湿热的最常用药物,疗效确切。以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水杨酸制剂常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部刺激症状,可服用氢氧化铝缓解,不能耐受水杨酸制剂者,可选用氯芬那酸。

(2)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激素不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必要药物。只有在关节炎患者伴有心脏炎的证据,且水杨酸制剂效果不佳时,才考虑使用。

2.抗链球菌感染

根治链球菌感染是治疗风湿热必不可少的措施,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或乙酰螺旋霉素。

如果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非常的严重就需要用激素类的药物,激素类的药物本身就是具有抗炎的作用,常见的药物有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还有泼尼松等等,为了加强疗效可以选择肌肉注射的方法,患者在使用药物2到3个星期之内病情就会好转,然后逐渐的减少药物的剂量,千万不要马上停止用药,否则会有反跳性的现象,对于人体的伤害也会更大。

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会有非常严重的疼痛红肿等症状,所以是需要用抗炎退热的药物来缓解病症,常见的药物有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等不仅是可以起到抗炎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减轻关节疼痛的现象,但是这一类的药物对于人体的肠胃功能的影响非常的大,有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所以在用药阶段还是应该要先咨询一下医生。另外,如果患者感染了链球菌就需要用青霉素,如果对青霉素过敏可以选用红霉素也是能够有效的减轻病症的,但是一定要注意药物的剂量。

患者寻求西医解决效果不佳怎么办,笔者都是用中医治疗的,这里并不是说西医不好,而是容易复发,下面笔者就带大家聊聊中医是如何治疗的。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证。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所致,故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

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有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痛痹

主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热痹

主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或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

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中医认为,人体一旦失去平衡就会生病,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状态。治疗上要进行调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很多中药和方剂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尽快使体内失衡状态得到纠正。

在风湿免疫方面,中医的双向调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使亢进的体液免疫下降,使低下的细胞免疫上升;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皮质功能失调,有属阴虚者,有属阳虚者,补阴助阳,平调阴阳都能提高皮质激素水平;双向调节血管通透性,既能消除血管壁炎症,降低通透性以使消炎、消肿,也能增加血管通透性以促进瘀血吸收;双向调节血液黏度,既能抗凝、抗栓塞,又能促进循环,加速血流等。采用恰当的双向调节方法和方药,就能使病人症状消除,病情缓解,并能重新建立正常的免疫功能、正常的内分泌功能、正常的内脏功能、正常的血管和循环功能等,达到消除病症增强体质的目的。双向调节是中医中药治疗免疫病的病的基础。

我是,一个自由的中医师,希望本帖大家喜欢。痛别忍着,根治才是重要不要讳疾忌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ikx.com/wazlyy/1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