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风湿性心肌炎 > 预防保健 > CCIF丨陈静胸痛心电图的诊断与 >
CCIF丨陈静胸痛心电图的诊断与
胸痛是指胸前区的不适感,包括闷痛、烧灼、紧缩、压榨感等,有时可放射至面颊及下颌部、咽颈部、肩部、后背部、上肢或上腹部,表现为酸胀、麻木或沉重感等。胸痛的原因繁多,胸痛症状随年龄增加而增长,老年人群中高发,以男性为主。缺血性心脏病是胸痛患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4月26日,在第二十二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上,医院陈静教授总结了胸痛心电图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陈静教授在大会作报告
一.致死性胸痛相关疾病心电图
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AMI又可分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1.1急性显著的ST段抬高
(1)巨R形ST段抬高
巨R形ST段抬高常见于心肌急性严重缺血时,为R波降支与ST-T融合在一起,难以辨认各波段的边界,酷似"巨R波形"(图1)。
(2)墓碑样ST段抬高
墓碑样ST段抬高是AMI超急性期严重心肌损伤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以老年人多见。经临床观察,心电图上出现此形状的患者均发生透壁性AMI,入院一周内并发症多,死亡率明显升高。此种心电图改变可作为判断AMI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其心电图特点如下(图2)。
ST段呈凸面向上迅速抬高,ST段抬高振幅8mm,可达16mm,其ST段的最高点超过其前面的r波;
r波矮小且时限0.04秒;
至少一个导联Q波巨大;
T波直立,升支与ST段融合。
1.2deWinter综合征
年荷兰deWinter等人通过回顾前降支近段闭塞的ACS心电图余例发现,其中30例未出现典型ST段抬高表现。这种心电图表现被称为deWinter综合征,其约占ACS患者的2%,平均心电图记录时间为症状发作后1.5小时。急诊冠脉造影均未发现左主干病变,约2/3患者为前降支单支病变,犯罪血管在前降支近段。与前壁STEMI患者相比,有此心电图表现的患者更年轻,多为男性及有高胆固醇血症。由于医生对此心电图往往认识不足,容易导致诊疗延误。
deWinter首先描述部分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平时就有反复心肌缺血,心脏各冠状动脉之间形成广泛的侧支循环。当发生前降支闭塞时不表现为ST段抬高,而表现为特殊的ST段压低伴T波高尖。其心电图特点如下(图3)。
胸前V1~V6导联J点压低0.1~0.3mV,ST段呈上斜型下移,随后T波对称高尖;
QRS波群通常不宽或稍增宽;
部分患者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
多数患者AVR导联ST段轻度抬高。
1.3Wellens综合征
年荷兰Wellens等人总结了26例心电图T波动态改变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胸痛发作后,心电图胸前导联出现特征性T波改变及演变,T波持续性、对称性深倒或双向等改变及动态变化,通常不伴ST段偏移,提示左前降支近段存在50%的狭窄,有高度前壁AMI风险。此心电图现象被称为Wellens综合征,也被称为前降支T波综合征。
此心电图可分为两型。A型表现为T波正负双相,主要在V2、V3导联(图4)。A型可逐渐演变为B型。
B型表现为ST段位于等电线或轻度抬高(1mm),双支对称深倒置T波,通常见于V2、V3导联,也可见于V1~V4导联,偶可见于V5、V6导联(约占75%)(图5)。
患者的胸痛症状与心电图改变非同步,常有心绞痛发作病史,心电图T波改变常出现在胸痛缓解后数小时或数天,多数在24小时之内。
1.4左主干病变:心电图"6+2"现象
左主干病变常常表现为NSTEMI,特征是广泛ST段明显下降,同时合并两个导联的ST段抬高。心电图特点如下。
多个(≥6个)导联出现明显的ST段压低(≥1mm),这些导联主要分布在V3~V6、II、III、aVF导联,以及I、aVL导联;
常伴有两个导联的ST段抬高,aVR、V1导联的ST段抬高≥1mm,且aVR导联ST段抬高程度大于V1导联(图6)。
2.主动脉夹层心电图
主动脉夹层是急性致死性胸痛的一种病因,男性多发。其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病变累及冠状动脉时,可出现急性心肌缺血甚至AMI改变,约1/3患者的心电图可正常(图7)。
3.急性肺栓塞心电图
急性肺栓塞患者中15%~30%可出现如下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I导联新出现明显的S波(0.15mV)或S波加深,III导联Q波增深(多呈qR、QR型),III导联T波倒置,可呈SIQIIITIII、SI、QIII、TIII、QIIITIII,常晚于胸导联T波倒置,早于右束支阻滞出现(图8)。
4.气胸心电图
气胸属于肺科急症之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少数人可出现心电图改变。气胸患者的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
二.非致死性胸痛相关疾病心电图
1.急性心肌炎
急性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如下。
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窦速、房早、室早、房速、室速、房颤或房扑。其中室扑或室颤少见,为心肌炎猝死的原因之一;
两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1mV或ST段异常抬高或出现异常Q波,酷似AMI,表现为ST段抬高呈单向曲线、病理性Q波;
两个以上R波为主的导联T波倒置、低平。
急性心肌炎患者常有感冒、发热、咽痛等症状,有助于鉴别诊断。
2.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患者可有胸痛,典型者为胸骨后疼痛,可放射至斜方肌边缘,当坐起或前倾位时疼痛减轻,当呼吸、咳嗽、活动或仰卧位时加重。患者可出现以下心电图异常。
广泛导联的凹陷形ST段抬高,aVR导联的ST段压低;
除aVR和V1导联外,其他导联PR段普遍下移,aVR导联PR段抬高;
窦性心动过速;
可出现QRS波低电压及电交替等。
3.应激性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常因严重精神应激(惊吓、愤怒、亲人亡故等)、躯体应激(疾病等)而出现一过性的左室功能障碍,表现为心尖部室壁运动异常,呈气球样变,女性多见。其最常见的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T波倒置、异常Q波。
总之,胸痛的原因多种多样,急性胸痛是常见的急危重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有的可出现心电图改变。根据临床症状及典型心电图改变可帮助医生快速做出判断,及时给予处理,为挽救患者生命抢夺时间。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王雪萍┆美编高红果┆制版刘明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