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厥阴俞

厥阴俞为经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别名厥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厥阴俞是心包的背俞穴。两阴交尽谓厥阴,在此指心包,俞即输注,本穴是心包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厥阴俞。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心烦,吐血,盗汗,失眠,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咳嗽,胸胁满痛,肩胛酸痛,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背部软组织劳损,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齿神经痛等。

别名

阙俞(《备急千金要方》),阴俞(《神灸经纶》)、心包俞。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胸中膈气,聚痛好吐,灸厥阴俞随年壮。

穴名解

两阴交尽谓厥阴,在此指心包,俞即输注,本穴是心包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厥阴俞。

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王冰注:“厥,尽也。”阴,《说文》:“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盖“厥阴”为经脉名,在此意指心包络,又为阴气至极与厥逆之意。《释名·释疾病》:“逆气从下厥起,上行入心腹也。”厥阴,阴之尽也,手厥阴出自胸中,足厥阴下起大敦上至巅顶。阴极阳生,如心阳不振、四肢厥逆及逆气上冲者,皆可选用。《类经·经络类》注:“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俞,指腧穴。此穴在肺俞之下,心俞之上,内应心包络。心包络为手厥阴经,故换言而称“厥阴俞”。又以经脉的生长、发展、消尽次序而言,厥阴乃消尽之意,该穴可治心气不足、四肢厥冷之证,有通经活络之功。

特异性

厥阴俞是心包的背俞穴。

所属部位

背部

定位

标准定位:厥阴俞穴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一说厥阴俞“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取法

俯卧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快速取穴: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椎骨高突向下推4个椎体,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厥阴俞。

穴位解剖

厥阴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皮肤由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重叠分布。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该穴正对第四肋间隙。其结构包括肋间肌、肌间血管和神经。肋间肌由外向内可分为肋间外、内和最内肌。肋间最内肌菲薄,或不成层,肋间血管、神经通行于肋间内和最内肌之间,因最内肌不成为完整的一层,所以胸膜炎时,可波及肋间神经,出现肋间神经痛的症状。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4、第5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4和第5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四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皮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

功效与作用

厥阴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的作用。

厥阴俞穴具有宽胸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厥阴俞穴是心包之气转输之处,内通于心包之气,心包为心之围外,代心受邪,也主神志,故和心俞同时配伍应用,为治疗心脏病和神志病的重要腧穴。

厥阴俞穴内通心包络,可降逆回阳。

主治病证

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心烦,吐血,盗汗,失眠,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咳嗽,胸胁满痛,肩胛酸痛,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背部软组织劳损,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齿神经痛等。

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背部软组织劳损等。

1.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外膜炎;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

3.其它:胃炎,齿神经痛等。

刺灸法刺法

斜刺0.5~0.8寸,局部有麻胀感,可向肋间放散。

注意:本穴不能直刺或深刺,以免伤及胸膜和肺,引起气胸。

灸法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配伍

厥阴俞穴配膻中,为俞募配穴法,有宽胸理气,活血止育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胸满,烦闷。

厥阴俞穴配内关、胃俞,有利膈理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呕吐。

厥阴俞穴配间使、神门,有养心宁神的作用,主治心烦失眠,神经衰弱。

厥阴俞配太冲、曲池,治高血压。

厥阴俞配心俞、内关、神门,治心绞痛。

厥阴俞配心俞、耳门、听宫,治失眠、健忘、耳聋、耳鸣。

特效按摩

常用按摩棒轻轻拍打厥阴俞30~60下,可缓解胸闷、心痛、心悸等症。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证》:热病气穴……四椎下间主膈中热。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呕吐心痛。

《针灸大成》:脏腑皆有俞在背,独心包络无俞,何也?曰:厥阴即心包络俞也。

《针灸资生经》:厥阴俞、神门、临泣,治心痛。

《太平圣惠方》:理逆气呕逆,牙痛,留结胸闷。

《针灸逢源》:治咳逆,心痛,呕吐烦闷。

《医学入门》:主呕逆,牙疼,胸闷。

相关阅读

穴位压痛辩病诊断法

飞经走气四法及烧山火透天凉(有图收藏)

《针灸神书》全书(完)

中医脉象动图版,助您读懂脉象学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原文阅读

从针灸医案辨析针灸诊疗思想

中医常见病经典引用总结

针灸精髓:《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扫码留言??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ikx.com/ways/11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