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风湿性心肌炎 > 基本常识 > 太极改变人生袁兴的太极故事 >
太极改变人生袁兴的太极故事
:点击上方↑↑↑“袁兴太极”→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编者按:今年,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为世界百年以来所未见,对大众健康与社会运转造成了极大地冲击。目前,很多国家又起了第二波,专家预计今冬明春更是雪上加霜。在这个时刻,很多人更加重视身体锻炼的抗病疗愈作用,太极拳等传统功法以其卓越的效果,更加受到追捧。本文介绍的袁兴练习太极拳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借鉴。
太极改变人生
关于袁兴的故事
在网络上,有个袁兴与英国次重量级推手第四名的交流视频,袁兴身高1米70体重55公斤,对方身高1米90体重95公斤,在双方激烈的较量中,身高体重力量占绝对劣势的他,运用搭手走转、上下翻飞、滚错折磨等传统太极技艺,场面上反而占绝对优势。(?袁兴VS英国Adrian中国特有搭手推手对抗视频)
袁兴,45岁,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外企高管,杨氏王府太极正脉真传。苦修太极几十年,不仅技艺高超,还擅长默识揣摩古老太极的科学规律。他之所以走上太极之路,也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太极改变身体
因病迷上太极拳
许多习武者都在青少年时代有一个体弱多病的经历。袁兴也不例外。袁兴少年时就喜爱练习少林拳和形意拳,他练拳非常刻苦,为了不耽误学校早八点的课程,要每天凌晨四点先去师父拳场练习,高中时发现每天过早起床练拳,导致的睡眠不足,会影响身高增长,就停下来改下午放学后打篮球。上大学后,得了风湿性心肌炎,住北医三院九周,每周化验一次,指标都不正常。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医院专家建议,父母帮办出院,求助于传统养生功法。袁兴先练大雁功,一个月后改练太极拳,练了一段时间,经人介绍拜高友臣先生为师,学习杨氏王府派老六路太极拳。高友臣是杨氏王府太极正宗,得汪永泉、孙德善一脉府内真传,袁兴自此如鱼得水,按照师父传授的功法练习了一个冬天,风湿性心脏病就彻底好了,去医院屡次化验,屡次正常。袁兴大喜,从此,练功更是加倍努力了。时常见到人自称太极拳迷,可和袁兴一比较,会发现这些都不算迷。因为,随着身体的好转,在一段时间,袁兴一心练拳,甚至每天练拳达10多个小时。“90年代状态最佳时,可以每天练拳十余个小时还不觉得累。”袁兴笑着说。袁兴常给人讲自己是因病练拳,因祸得福!他告诉笔者,从那次在北医三院住院,到现在二十余年来,一直没有再住过院,而同期他的病友很多都不断地回去住院,甚至手术,太极拳不仅把他从病魔的手中抢了回来,还给了他到目前至少约二十多年比较健康的人生,使他有精力体力成家立业,并悟修拳理,感谢太极拳,感谢老祖宗的好东西。就养生与技击的效果而言,袁兴最喜欢杨氏太极拳,他认为杨式太极从缓慢松柔练起,很适合自己书生练拳、身材瘦小,特别是得过心脏病等体质弱点。杨氏太极拳特有的对身体消耗相对较少、较省力的练法,练到一定程度,还会练出出人意料的大功夫,产生极其强大的战斗力。太极改变性格
从张狂到含蓄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被认为是人生中很难改变的要素之一。袁兴说,太极拳却“移动”了他的性格。他用“判若两人”来形容太极拳对自己性格的塑造。袁兴说,他从小属于有点小聪明小智慧的类型,从小学到大学读书没有费过劲。“我一般都是整天玩,别人整天学习,但是只要自己考试前稍微努力一小段,就OK了,到了北京医科大学同学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尖子精英,学医特苦,书本特厚,要掌握的东西特多,但是他还是依然如故,考试前磨磨枪就行了”。这样的性格外露张扬,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自信、阳光、效率高是好的方面,可在许多人眼里,却是骄傲自大等不容易和别人处好关系的缺憾。当大学的某个阶段,发现了这个缺点,想改性格,但无从下手。袁兴回忆,他练太极拳的开始阶段,百般思索和老师百般诱导也始终找不到太极的门径,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对张扬性格进行了反思。后来随着不断的修为、不断的默识揣摩,才慢慢找对了路子,信心也逐渐开始恢复,又随着对拳学探索的加深,才真正明白其博大精深与自身的渺小。“由自信破碎到重建的经历,到最终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使我逐渐含蓄起来,谦逊起来,待人处事也逐渐平和起来,包容起来,和谐起来”。袁兴说道。从普通的打工族,逐渐升到公司的高层,袁兴认为自己的经历得益于太极拳。因为心性修养的提高使得他越来越善于看清看透自身的优点与缺点,越来越善于理解和接纳别人的优点与缺点,越来越善于分析把握事物的优势与劣势,这些都帮助他更好的与领导、同事搞好团结,更好的与客户相互沟通,更好的在顺境逆境中相适应相协调。太极改变思维
破除迷信独立思考
除了打太极拳,袁兴的最大业余爱好是足球。他坦言自己是资深球迷,但和有些球迷的不同之处,就是不迷信,哪怕面对天皇巨星,如马拉多纳、罗纳尔多、齐达内等,也不会迷信。袁兴说:“天皇巨星在激烈的对抗中经常有超人的精艳的表现,但也经常有失误,我想太极高手高级的境界也与此类似,在真实激烈的对抗中,能作出常人难以达到的精采,也会犯常人都犯的错误,绝顶的高手也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而破除迷信的思维方式,来自于太极的修炼,解放思想、轻轻松松、实实在在的对而待之,细细品味,意味深长。太极拳还让袁兴变得冷静、客观。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袁兴讲起,刚开始练习太极拳,他平生第一次遇到一个巨大的系统的复杂的未知领域。“过往接受的教育与人生的经历,这时候发现,其分析这样巨大的系统,解决如此复杂的难题,在能力上还是十分有限的,还是极不适应的,力不从心的”袁兴认真的评价道。加上传统太极理论与教学大多停留在朦胧模糊的经验的层面,其与那种深刻而精确的揭示一个事物的规律并使之由此变得容易把握与运用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依然相去甚远。袁兴在开始约一年多的时间根本不能找到门径,20年的不断探索,他发现,太极之深不可测与高无止境,对开启人的思维潜力帮助极大,越探索内容越多收获越大,越研究内涵越高级机制越复杂。二十多年走过来,对太极拳理的持续探索研究,不仅把他变成了一个善于独立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变成一个终生不断自我学习、自我钻研、自我完善的人,而且也使他将拳学之道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应对其他新的事物、新的环境时,学习掌握和适应起来更易上手与成功。太极改变品德
感恩师门和石匠师父
有人说,杨健侯秘传太极拳(老六路)是太极拳中比较古朴的一支。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与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杨式太极拳各种架式以及其他各家太极拳感觉不大一样。其中的杨氏王府太极老六路更多地保留了原汁原味太极拳的风貌,更多地保留了中华道统文化的内涵,更多地保留了众多技法劲法功法心法。对练家子说起老六路,很容易想到汪永泉大师。有网友介绍,20世纪80年代,当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老师把自己早年在杨健侯处学练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讲述出来的时候,海内外武术界许多人都很吃惊,太极拳里边竟有这么多的内涵——云手里竟然包含着“三个开合”、揽雀尾里竟然蕴藏着“三捋”、单鞭里面竟然埋伏着“滚错折磨”四种内劲等等。许多武林界的朋友建议,让他把这个老六路改为汪氏太极拳,汪老师说:“不能改,这本来就是人家老杨家的,只不过我曾经答应过老杨家,这些不能随便往外传。”汪永泉号“在山”,生于年,逝于年。汪父汪崇禄(溥伦贝子府总管家)是杨健侯的弟子,并经常负责代学代教贝勒爷。汪永泉七岁开始跟随其父向杨健侯、杨少侯父子学习拳艺,因体格魁梧、聪明好学,备受杨家父子青睐,并常为少侯展示拳艺当陪练,从中悟道。年,杨健侯指定汪公拜杨澄甫为师,并同时继续跟随杨少侯学习,直至年左右南下为止。汪永泉是向杨健侯父子三人系统学过太极拳的唯一一个人,其拳架特点是:舒适、开展、美观、大方;推手发劲乃继承了杨少侯之衣钵,运用王府太极“搭手走转、滚错折磨”的独特的“搭手式推手”技术,充分发挥“动中求静,以静制动”的原理,特别体现了杨式太极拳“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原始内涵,使“周身弹簧力”一类的独特功夫,达到了神奇的境界;并以“搭手式推手”、“五锤散手”等为标志,继承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杨少侯一脉的衣钵,他尤其培养出了得意弟子孙德善,从而把这些“无敌于天下”的技艺传承了下去,对中国传统武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汪永泉---承前启后的太极大师)袁兴的师父高友臣先生就是从学于汪永泉的得意弟子孙德善。相传汪永泉培养的入室弟子弟子朱怀元、孙德善、张广龄、高占魁、张孝达等十余人,其中,以孙德善成就最大,他练成“点穴术”、“搓地劲”、“千斤坠”、“竖震横飞”等绝技,在京城武林界乃至全国都享有盛名。孙德善尤善技击,特别是内功点穴技艺,冠绝武林,前后数十年无人能出其右。他强调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实实在在谦虚让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管推手、站桩、为人处世都要做到‘吃亏上当当傻子’。(孙德善---继往开来的太极大师)作为孙德善的高足,袁兴的师父高友臣显然也深受影响。而且高友臣本身是位石匠,长期与钢钎、铁凿以及厚重的石头打交道,养成了敦厚朴实、精雕细凿的品质。他推手技艺高深莫测,江湖人送绰号石匠高,早年练出“柔顺之至周身空化”的功夫,晚年发力时达到“出手三节不见形”的境界,他发力时外形几乎不动,犯者立扑倒地,令人匪夷所思,成为武林绝技。(高友臣---中流砥柱的太极大师)袁兴回忆,自己刚学拳时,是个对太极拳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伙子。但师父高友臣对他介绍很多自己的事迹即不吹嘘也不夸大更不造假。“虽然高师傅文化水平并不高,也没有受过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系统训练,但是其对拳术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的确有民间武术圈罕见的大家风范。”袁兴感激的说。高友臣对袁兴说,在孙德善老师逝世时,自己虽侍师十几年了,功夫也有一定水平,不过还说不上很好,很多人也不服气。但他对孙德善先生给指引的路子和示范的功夫信仰笃实,从无犹豫,尽管很多周围的人难以坚守,大都改弦更张另投高明,还有个别回来大谈外边的高人妙理。高师父也保持着与外界的接触,但其接触中,一不管对方名气辈分多大,二不听对方理论说地多高,总归要以实践为准绳观察体验判断,结果并没有发现有孙德善老师那种高超的功夫。高师父就自己按照孙德善的传授,踏踏实实,潜心磨练,逐渐练出了一身上乘的功夫,并得到了见识过这些功夫的圈内人士的推崇,特别是之前一些师兄弟由不服气不佩服改为高度的认可。袁兴说,令他终身感恩的高友臣师父,如实地介绍自己的拳学之路,虽表面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对于他这个当初酷爱拳学犹如一张白纸的年轻后辈来说,在今后人生漫漫求索拳学道奥的过程中,不断回味师父的事迹与作风,其对他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太极改变成长
内外兼修方为正途
多年来,对于众多痴迷于武术技击的武者,一个最为困扰的难题是:每个武者的功夫都有自己的增长期,但是,过了增长期,功夫实质上就不再长进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多少代人的功夫都不再长进了。那么,怎么认识和解决这个难题呢?袁兴说,这个问题说穿了是个成长的问题。它不限于武术技击、也适合内功养生。它还不限于功夫,比如,还适合个人的职业发展、甚至企业、国家的发展等,这些都会面临成长的问题。他说,“对于痴迷于武术技击的武者,没有解决好成长的问题,其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不明白功夫发展的本质规律和功夫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到底是什么。”他说,功夫发展的本质规律就是内与外的关系,内与外的关系又造成功夫发展形成两个阶段的发展规律,每个阶段都有各自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功夫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初学入门,这个阶段务必要做到内外兼修;功夫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登堂入室,这个阶段需要解决内与外的更高级的的问题。他解释,由于绝大多数人属于没有解决好第一阶段的初学入门的问题,所以,在此,重点谈一下初学入门阶段的内外兼修。一个涉足武术的武者,他的初学入门阶段可有若干年,这期间都是以学习为主,这个阶段一定要做到内外兼修,全面学习,打好基础,不能学偏面了,那样基础没打好,将来就起不了高楼大厦。内外兼修的内涵十分丰富,可由太极的练己依人来初步体会,练己依人就是说既要单独练习又要对抗打拼,在舍己从人的原则下,既要研究练己,也要研究依人,内外兼修两者兼而有之,不可偏颇,否则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就会难以长进了。在他看来,许多拳友,对于内修的练己或外修的依人,大多学偏面了,造成偏于其一,比如:一味站桩的,一味盘拳的、一味用意不用力的,一味用意发劲的,一味反关节的,一味反对反关节的,一味推挤搂摔的,一味反对推挤搂摔的,……。这些情况被袁兴比喻为:都属于盲人摸象以偏概全,违反了内外兼修的原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他分析指出:传统太极等内家拳的追求者普遍易染两个毛病。其一,是偏执于内功内劲等练己内修的范畴,并因之固步自封甚至夜郎自大,且造成对依人的手眼身法步等外修普遍研究得不够不精不细。从而导致综合实力十分有限。这类人遇到对抗中的重大挫折失败,极易导致怯懦不敢再行挑战,甚至转而憧憬过去,迷信夸大前辈先人的神功,这种情况古往今来不乏其人。其二,是偏执于比手对抗等依人的外修范畴,并因之贪玩恋战甚至逞强好胜,且造成对练己的内功内劲等内修普遍研究得不够不精不细,从而导致综合实力十分有限。这类人遇到对抗中的重大挫折失败,极易导致怯懦丧失信心,甚至转而改换门庭,并反身攻击自己原来的门派。这种情况,近代以来面对国外搏击术,表现得尤为突出,遇到挫折失败后,反身攻击中国功夫的,在网路上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袁兴说,内外兼修,练己依人,一阴一阳,阴阳相济,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孤立存在偏执发展均为不道。果如此,则虽下苦功,终无所成。所以,练己的研究要促进依人的发展,依人的发展要促进练己的研究,内外两者兼而有之,良性互动相辅相承,方为正途。太极改变胆识
以武会友勇闯江湖
袁兴说,传统武术讲“一胆二力三功夫”,胆识居于最高的地位,要提高胆识就属于修心的范畴,比力量和一般的功夫都更高更难。而每一个人天生都是勇敢与妥协并存的,运用得好叫有胆有识智勇双全无往不胜,运用不好叫胆小怕事怯懦鲁莽贻误战机。俗手与高手的区别是,俗手往往在该勇敢的时候却选择了妥协,在该妥协的时候却选择了勇敢,而高手的选择正好相反。那么,怎么成为那个令人神往的超凡脱俗的高手呢?他说,要成为真正的高手,必需从内外兼修做起,在内外之间反复锤炼,由初学开始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尤要明白大量的交流、大量的较量、大量的跌倒、大量的奋起,是成为一个高手所不可逾越的。对于从事企业工作的袁兴,尽管对太极拳很痴迷,并未参加过任何正式比赛。用他的话说,是“年轻时长达十几年,在民间武术圈的江湖里摸爬滚打”。很多人说:民间武术圈表面其乐融融,其实是江湖险恶,因为它门派观念严重,没有规则,不分体重大小,有时要面对车轮战,有时本来双方推手对方却推手中夹带散手,有时本来双方推手对方甚至突变完全散手……。对此,袁兴认为,正因为民间武术的江湖险恶,他一路走下来才会积累丰富,无论在武技武德上,为人处事上,人际交往上,他都获得了大量的经验与教训,成为了自己人生的宝贵财富,而且,这些宝贵财富若是关起门来,无论怎样苦学苦练,都是无法得到的。所以他说,以武会友,其益无穷,其乐无穷。他反对不走出去交流的,闭门造车式的苦学苦练。与人交流除了能够提高技艺提高武德,还能结交到惺惺相惜的朋友。他清楚的记得,自己结识一位好朋友,就是通过一次太极推手。这位朋友身高约1米87,体重斤,拿过全国无差别级的推手冠军。10多年前的一次,在天坛公园经过朋友介绍,这位冠军与圈内武友做交流较量。“那时候虽然我的体重只有斤(身高1米70),比他差了一半还多,但也是我每天练十余个小时,状态正佳的阶段。”袁兴笑称自己当时很自信很从容。当时,这个冠军一上来,就干脆利索的摔倒了几个人,而且越摔越重,其他人见状不敢上前。这时,袁兴勇敢地站了出来。袁兴知其厉害,与冠军一搭手,就切实感受到对方劲力之浑厚,动作之猛烈是之前从未遇到过的,于是加倍小心拿出浑身解术与其周旋。袁兴说,冠军进攻时即善于用劲又善于变劲,尤其善于使用单、双掌向他身体突变猛击,还善搂脖子、钻腋下、搂抱扭摔……等,这些都让袁兴感到威胁巨大,袁兴能感到冠军的发力只要真正作用到他身上,以他仅仅斤的体重,他将必倒无疑。于是,袁兴浑身保持高度的虚灵,化解与调整地极为迅速和尽量干净,才每每挽狂澜于既倒。袁兴化解之后或同时也经常迅速地发劲向冠军朋友攻击,他的发劲向来以冷快脆为特点的,不能说每发必中,但确有很高的成功率。但是到了冠军身上,却没有那么好的效果。一来,对方确有罕见的身高体壮浑厚笃实;二来,对手身体也很松活,也有相当的化解外力侵袭的能力。双方的攻防持续了一阵儿,由于很激烈,俩人都有些累了,观众爱惜英雄爱惜人才,纷纷劝说停下来吧,于是,这场激烈的较量就最终以平局结束了。这次交流不仅使双方后来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也让袁兴第一次亲身体会了最重量级全国冠军的强大实力,同时也让袁兴更加坚定了对自己功夫之路的信心。后来,袁兴愈练愈精,持续几十年,系统的继承了汪永泉---孙德善---高友臣一脉的技艺,继承了王府派老六路太极拳独有的搭手式推手、五锤散手、蛇鹤虎龙拳法功法、十三层功夫等技艺,并培养了不少弟子,且善于钻研提炼传统太极的运动规律,出版了多部太极专著,17年开始面向社会传播太极,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做出着不懈的努力。注:太极改变人生系列,原文由太极笑笑生于年写成,后经补充完善,太极笑笑生是刘川郁先生的笔名,现笔名不多使用,这次再刊此文,作者改回刘川郁。刘川郁简介:
猪八戒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曾任西南《重庆商报》的记者;曾经患格林巴利综合症,患病早期手脚不能动弹,口齿不清,差点躯干肌瘫痪,脑神经麻痹,因为练习杨氏太极,坚持两年后身体发生巨大变化,目前健康壮实,乐于推广太极养生。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