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风湿性心肌炎 > 饮食调理 >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第七篇病毒性心肌炎 >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第七篇病毒性心肌炎
第二节辨证论治
2.1急性期2.1.1热毒侵心证证候:发热身痛,鼻塞流涕,咽痒喉痛,咳嗽咯痰或腹痛泄泻,肌痛肢楚,继之心悸惕动,胸闷气短,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清心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0g,连翘10g,大青叶10g,太子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0g,炙甘草10g
加减:热甚,加石膏先煎30g,知母10g,黄芩6g以清热除烦;牌虚湿热,加黄连6g,白芍10g,茯苓10g,木香10g以健牌利湿;胸闷痛,加丹参15g,桃仁12g,降香10g以活血止痛:心悸怔忡,加炒酸枣仁15g,柏子仁10g以宁心定悸。
中成药:清热解毒口服液,1次10mL,1日3次。
2.1.2阳虚气脱证证候:起病急骤,喘息心悸,倚息不得卧,口唇青紫,烦躁不安,自汗不止,四肢厥冷,舌质淡白,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
生晒参单煎10g,附子先煎10g,多甘草10g,牡蛎先煎10g,丹参30g,获若10g。
加减:阳虚较甚,加桂枝10g,仙茅15g,仙灵脾15g以温通心肾;阳虚水泛,加桂枝10g,益母草15g,猪苓15g以温阳利水。
中成药:生脉胶囊,口服,1次3粒,1日3次。
2.2恢复期或慢性期2.2.1肺气不足证证候:气短乏力,胸闷隐痛,自汗恶风,咳嗽,反复感冒,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清肺,固护卫气。
方药:参苏饮加减。
太子参10g,紫苏叶10g,法半夏,葛根10g,木香10g,陈皮10g,茯苓10g,枳壳10g,前胡10g,桔梗10g,甘草10g。
加减:气虚甚,加黄芪15g,白术15g以益气;兼阴虚,加麦冬15g,五味子15g,生地黄15g以养阴。
中成药:玉屏风散,口服,1次1袋,1日3次
2.2.2痰湿内阻证证候:胸闷感气,头重目眩,脘痞纳呆,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祛湿化痰,温通心阳。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瓜菱10g,法半夏10g,陈皮10g,枳壳10g,茯苓10g,薤白10g,甘草10g,桂枝10g,胆南星6g,石菖蒲10g
加减:兼热,加黄连5g,滑石10g以清热;痰浊重,加意苡仁15g,泽泄15g以利湿;兼脾胃气虚,加白术15g,党参15g以健脾。
中成药:二陈丸,口服,1次9g,1日3次。
2.2.3气滞血瘀证证候:心区刺痛,痛有定处,胸闷胁胀,心烦易怒,唇色紫暗,舌质暗红或瘀斑、瘀点,脉弦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血府逐瘀汤加减。
柴胡10g,枳壳10g,茯苓10g,陈皮10g,红花10g,当归10g,生地黄10g,川芎10g,赤芍10g,川棟子10g,延胡索10g。
加减:气滞重,加香附10g,郁金10g以理气;气郁化火,加黄芩10g,栀子10g以清;血瘀重,加丹参15g,三七粉冲服3g以化瘀。
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口服,1次10mL,1日3次。
2.2.4阴虚火旺证证候:心悸不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黄10g,丹参,玄参10g,炒酸枣仁10g,柏子仁10g,麦冬10g北沙参10g,茯苓10g,五味子10g,远志10g。
加减:肾阴虚甚,加女贞子15g,早莲草15g以滋养肾阴:失眠多梦,加龙骨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以重镇安神。
中成药:天王补心九,口服,1次8丸,1日3次
2.2.5心脾两虚证证候:心悸怔忡,肢体倦息,自汗短气,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数。
治法:健牌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10g,白术10g,黄芪10g,龙眼肉10g.茯苓10g,酸枣仁10g,远志10g,木香10g,甘草10g
加减:偏于心气虚,加西洋参单煎10g,麦冬15g,五味子15g以益气养阴;偏于脾气虚,加法半夏9g,陈皮15g,白扁豆15g以健脾利湿
中成药:人参归牌丸,口服,1次1丸,1日3次
2.2.6阴阳两虚证证候:心悸怔忡,面色?白,四肢厥冷,大便溏薄,腰酸乏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或结代。
治法:温阳益气,滋阴通脉
方药:参附养营汤加减。
生晒参单煎10g,附子先煎10g,桂枝10g,干姜10g,五味子10g,生地黄10g,当归10g,白芍10g,麦冬10g,北沙参10g,黄芪10g。
加减:兼胸闷憋气,心下痞满,加瓜蒌15g,薤白15g,法半夏9g以化痰通痹;浮肿,尿少,加车前草15g,薏苡仁15g,茯苓15g,大腹皮10g以利水。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口服,1次1丸,1日3次。
释义●热毒侵心证是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常见临床证候,以发热身痛,或腹痛泄泻,继之心悸惕动,胸闷气短,脉细数或结代为诊断要点。●阳虚气脱证多属心肌英重症,可见于心肌炎症状拉制不佳,病毒浸淫迅速者,临床以喘息心悸,倚息不得卧,口唇青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表现为辨证要点。●肺气不足证多见于心肌炎稳定期平素气血亏虚的患者,临证以气短乏力,胸网隐痛,自汗恶风,反复感冒,脉细无力为辩证要点。●痰湿内阻证多见于素体肥胖的慢性心肌炎患者,以胸闷憋气,头重目昡,脘痞纳呆,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脉滑为辩证要点。●气滞血瘀证临床也可见于没有明显虚实偏颇者,以心区刺痛,痛有定处,胸闷胁胀,脉弦涩为辩证要点。●阴虚火旺证临床以心悸不宁,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脉细数等为辩证要点。●心脾两虚证临床以心悸怔忡,肢体倦怠,自汗短气,面色无华等为辩证要点。脾胃虚弱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和心系症状并见。这一证型为心肌炎后遺症期较为多见的证型。●阴阳两虚证临床以心悸怔忡,面色白,四肢厥冷,大便溏溥,腰酸乏力为辨证要点。该型也是心肌炎后遗症期较为常见的证型。●证候分类是心肌炎中医辩证论治的关键,同一患者在不同阶段可呈现不同证候,具有证候个体化、动态演变的特点,临床中可不同证型互相交织,多证兼见,临证时应结合患者情况具体进行辩证应用,不可拘泥。●《指南》中提供的方剂为基本处方,可根据具体情况的情调整药味、剂型等,并参照相关法规和临床经验确定药物剂量。文章内容来自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