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医考点儿科系统
疳证
一、概念
: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委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各种年龄均可罹患,临床尤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二、病机
贫血
一、概念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本病为儿科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学“血虚”范畴。多见于婴幼儿,尤以6个月~3岁最常见。轻度贫血可无自觉症状,中度以上的贫血,可出现头晕乏力、纳呆、烦躁等症,并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及指甲口唇和睑结膜苍白。
二、病因病机
第六单元心肝病症夜啼
一、概念
:小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儿。
二、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脾寒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病因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脾寒气滞者→温脾行气;心经积热者→清心导赤;惊恐伤神者→镇惊安神。
汗证
一、概念
: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多发生于5岁以内的小儿
二、病因病机
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其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调护失宜。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虚;湿热迫蒸。(脾常不足,积滞郁而生热)
三、辨证论治
病毒性心肌炎
一、概念
: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临床特征。本病发病以3~10岁小儿为多。
二、病因病机
内因:小儿素体正气亏虚;外因:温热邪毒侵袭。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振心阳,养心固本。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一、概念
: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男孩多于女孩,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发病与遗传、环境、产伤等有一定关系
二、病因病机
抽动障碍
一、概念
:主要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反复、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群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发其他行为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自伤和强迫障碍等。
起病在2~12岁之间,发病无季节性,男孩发病率较女孩约高3倍,病程不一,可自行缓解或加重,如长期持续,可成为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二、病机
五志过极,风痰内蕴(气郁化火、脾虚痰聚、阴虚风动)。三、病因
本病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肝风内动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四、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以平肝息风为基本原则。
惊风
一、概念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临床以抽搐、神昏为主要症状。惊风是一个证候,可发生在许多疾病之中,以1~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临床抽搐时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八种,即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古人称之为惊风八候。
二、病因病机
急惊风:发病特点:急惊风为痰、热、惊、风四证俱备,临床以高热、抽风、神昏为主要表现,多由外感时邪、内蕴湿热和暴受惊恐而引发。
慢惊风:发病特点:慢惊风来势缓慢,抽搐无力,时作时止,反复难愈,常伴昏迷、瘫痪等症。病因病机:脾胃虚弱;脾肾阳衰;阴虚风动。
三、辨证论治
急惊风的主证是热、痰、惊、风,治疗应以清热、豁痰、镇惊、息风为基本原则。
慢惊风一般属于虚证,有虚寒和虚热的区别。其治疗大法应以补虚治本为主:温中健脾,温阳逐寒,育阴潜阳,柔肝息风。
痫证
一、概念
:是以突然仆倒,昏不识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惊掣啼叫,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具有反复发作特点的一种疾病。本病多发生于4岁以上的儿童,男女之比为(1.1~1.7):1。
二、病因病机
●内容说明:排版/惜兮,审证明阅/青橘君
●版权申明:文章来自于青橘医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投稿邮箱:xy
qingjuzhongyi.